四大銀行哪個是老大(四大銀行哪個最靠譜)
在這里,不得不想到,難道3月23日所發的銀行業機構名單,是臨時工搞錯了?
其實,我覺得,現在市場經濟時代,再去強調幾大行,已經沒有意義了。股份制的招商銀行,在市值、盈利能力、市場知名度美譽度等方面,豈不是比六大行中很多要高?
那么,我們經常聽說,四大行、五大行、六大行,從四到六,又都經歷了什么?
(1)四大行是最早期的說法,人民銀行從大一統時代,到80年代分家時,就有了工農中建,四家專業銀行。
(2)五大行,是指在四大行的基礎上,增加了交通銀行。
這里要介紹下交通銀行百年歷史。1987年,交通銀行獲批重新組建。注意,是重新組建。大家知道,交通銀行最早可以追溯到1908年,也就是清朝末年。
但后來隨著解放戰爭等因素,交通銀行搬到了臺灣,現在臺灣還有交通銀行,前幾年還和我們大陸的交通銀行打官司。因為87年大陸重新組建交通銀行后,兩個交通銀行的英文名稱、中文名稱都一樣,均為”BANK OF COMMUNICATIONS”,而且中文行名招牌共同使用鄭孝胥題寫的行名。
最后,臺灣的交通銀行將其英文名稱的前半截改為了拼音,全稱就成了”Chiao Tung Bank Co.”,大陸的交通銀行則使用BANK OF COMMUNICATIONS。
2006年8月21日,臺灣交通銀行與同樣在臺復業的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整并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總行設于臺北市忠孝東路。
那么,交通銀行是怎么和四大行并列,成為五大行呢?是靠資歷嗎?
這個還真不好說。其實,交通銀行最初是位列13家股份制銀行之首,注意,我們現在講的12家股份制銀行,其實過去是講13家股份制。因為包括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很多都是成立于1987年,也就是老九家。
2006年時,銀監會正式發布了《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相關監管指引》,其下發對象除了四大國有銀行之外,還包括交通銀行。這意味著,交行已經完成了從股份制銀行的“龍頭老大”向“第五大”國有控股銀行的轉變。當時,交行上下樂開了花,盡管是市場經濟浪潮下,但交行刻不容緩的比照四大行的規格,把一級分行提升為了省分行,瞬間,各個分行行長成了廳局級干部,赫然把行政級別擺上了。
只是,現在來看,交通銀行與五大行的身份地位,很難匹配,論規模,不及四大行中最小的中行的一半,論盈利,2015年就被股份制的招商銀行超越,現在盈利能力(不論營收還是凈利潤),都已經被招行遠遠甩在后面了。
當然,交通銀行的高級管理層(董監高),是達到了副部長級,與四大行基本一致。
(3)然后就到了郵儲銀行。我們感覺郵儲銀行很耳熟能詳,其實原來郵儲不叫銀行,是叫郵政儲蓄,從事的業務是只存不貸的儲蓄業務。根據198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郵政儲蓄成為郵政系統的法定業務。人民銀行付給郵政遠高于儲戶存款利息的轉存利率。
直到2007年,郵儲銀行才正式成立,最初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自成立以來,郵儲銀行一直被“單列”。2012年1月21日,郵儲銀行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銀監保監合并時,新成立的銀保監會進行了內部機構改革,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調整到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監管部監管,郵儲銀行已經在大型銀行部的統計口徑之中。
這也就是開篇提到的,銀保監會3月23日發的銀行業機構名單,又將郵儲單列,是不是臨時工復制粘貼時候,用錯了模板,才導致失誤,最終3月28日版本更新?具體是啥情況,咱就不知道了,歡迎大家爆料哈。
評論